南方电网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蹄疾步稳
- 编辑:5moban.com - 18这个道理和表德,是在作用和过程中存在的且只能存在于作用、过程之中,通过其作用、过程而实现出来,其中最重要的是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,并通过言说而表现出来。
另一方面,心的认识功能作为德性的作用,是以德性为其指归的,最终要回到德性自身,以唤起德性的自觉,因此,其认识活动不可能引向纯粹客观的认识之路,也不可能得到所谓纯粹客观的对象知识。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中国哲学 朱熹 。
《中庸》所谓德性,就是天命之谓性的道德人性,其所谓问学,就是道德知识。孔子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话: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。大抵人之德性上,自有此四者意思,仁便是个温和底意思,义便是惨烈刚断底意思,礼便是宣著发挥底意思,智便是个收敛无痕迹底意思。荀子说:凡以知,人之性也。他认为,德性之知作为普遍的道德人性的自觉,具有崇高的价值,而见闻之知作为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特殊知识,具有极大的局限性。
一方面,心的认知功能作为德性的发用,是在德性的支配之下展开认识活动的,因此,不能脱离德性而游历。若致得吾心本然之知,岂复有所陷溺邪。陆子静说良知良能、四端等处,且成片举似经语,不可谓不是。
精则察夫二者之间而不杂也,一则守其本心而不离也。这里涉及存在与功能的关系问题,原则上说,功能是存在的功能,二者是统一的,并且朱子很强调由功能而显其存在,由用以显体,但关键是以何者为存在本体?在这个问题上,儒佛之间有根本区别,这是朱子坚持分别说的一个重要原因。心必有形体,如同人必有形体一样,成为性的载体。佛氏只认虚为性,却将理除掉了。
但是还有另一种情况,即离性而言心,则心只是一个虚灵之体,这是佛氏的立场。知者,因事因物皆可知,觉则是自心中有所觉悟。
虽圣人,不能无人心,如饥食渴饮之类。程颐在《与吕大临论中书》中说:心一也,有指体而言者,寂然不动是也。[55] 朱子对人心、道心的这种解释,似乎是从存在和价值上对心灵世界所做的一种区分,也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分析,但是具有明显的价值诉求。然人莫不有是形,故虽上智不能无人心,亦莫不有是性,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。
第四节人心道心说 朱子通过人心、道心的学说,进一步阐述了心的不同层面的意涵。所谓形气之私,是指人的形体生命,就其个体而言,人人各殊,故谓之私。如果只从形式推论而言,佛氏的作用是性之说,他说得也是,但问题也在这里。这就是所谓认识论上的符合论。
从性上说时,是光明之德,即本体之明。而在这封书中,他已明确表示,这个说法此固未当,即已放弃,而代之以心有体有用之说。
但是,道德心也不能离开知觉心。这同佛氏的言语道断,心行处绝又不同,它并不否定语言文字的作用。
问题就出在知觉作用上。[43] 这些比喻都说明,性是心的骨子、内核,心是性的存在方式,二者是内在的不可分割的关系。这二者固非心之本体,然亦是出于心也。问:如此,则心之理乃是形而上否?曰:心比性则微有迹,比气则自然又灵。道统说的另一个特点是,承认人人都有道心和人心。朱子所说的心,显然不是肺肝五脏之心,而是操舍存亡之心,操则存,舍则亡之心,显然是讲道德心。
这是知觉之心的一个重要方面,由此解决内外关系问题。但形体生命,也不能说不是性。
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保证,也是人之所以能够实现其价值的内在根据。其中,既有形而上之体,又有形而下之用,是有体有用、体用合一之心,心者,兼体用而言[16]就是这个意思。
[40] 这里所说的灵,即灵明知觉之灵,是从知觉作用上说心的,不是从全体上说心的。按照他的说法,人并不是有两个心,人只有一个心,但是有人心、道心的分别。
既发则可谓之情,不可谓之心的说法,之所以未稳,就是将心之体用与性情分开了。从心之全体说,心有体有用,其体为性,其用为情为知。未发也是一样,既是说心,也是说性。其所以如此,当然有外物的引诱,但是也要通过心的作用,不可不察。
这个灵,不只是气之灵,气之灵还是气,所谓气之精爽,就是气之灵。可见,心与耳目视听是联系在一起的,耳目之所以能视听,是心的作用,心有虚灵之体,才能发出这样的作用。
发用是心之知觉,其所发用者则是性。所谓心是盛贮该载敷施发用底,总有一个发用的主体,这个主体是什么呢?只能是心性本体,不只是一个虚灵之心体,这就意味着,不能离性而言心之知觉。
其所谓发用,自然是性理的发用。一层意思是心性(情)分别说,一层意思是形上与形下、体与用分别说。
朱子说: 心与性自有分别。知觉包括对事物的认识,但最后要实现心中之觉悟。所以,儒佛之争,只争个虚实。吾儒所养者,是仁义礼智,他所养者,只是视听言动。
他认为,从本心本性上说,人心是善的,即所谓的性命之正。[45]所谓一个物事,就是浑沦一物、浑然一体,也就是心与理一。
但是,朱子之所以这样说,是有他的用意的。……他个本自说得是,所养者也是。
性以知觉的方式存在,就说明性是心所固有的观念或意识,更确切地说,是生命意识,或存在之思。朱子提出并重视知觉心,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。